天然 / 健康 / 绿色 / 素食 / 原生态
什么才是素食?鸡蛋牛奶,到底是不是素食?
3000多年前的“草命贵”运动?
很多人开始吃素,是由于爱护生命的朴素同理心。
因为朴素,所以很在面对这类诘难时可能回答不上来:“为什么只在乎动物?花花这么可爱,为什么要吃花花?植物不配吗”
诶,耆那教对这类问题的回答就很简单粗暴:
“配!太配了!”
据记载,最早,也是最激进的素食主义者,是三千多年前的耆那教23代祖师巴湿伐那陀。
他们把“爱护生命”这个朴素同理心进行到底,动物的命是命,植物的命也是命,也要保护!
当然人要活着,不能啥都不吃。不会伤及植物性命的部分,他们还是会吃的。
所以在他们看来,土豆、萝卜这种根茎类植物性饮食,也不能算素食。
为什么南亚会产生最早的素食主义呢?这和当地宗教文化有关。
在古代婆罗门的神话里,不同的生物,会在轮回中不断转化。
世间的一切有情众生,面对死亡和轮回,都是平等的。
哪怕是这一世的天神,下一世也有可能变成猎人餐桌上的兔子。而你在这一世的所作所为,会影响下一世投什么胎。
因此,就自然而然产生了“不害”(梵语ahiṃsā,又译为“不杀生”)的思想。后来,在素食思想的影响下,印度教出现了素食的毗湿奴派,他们没有耆那教那么极端,认为植物不会进入轮回,只要不食肉、蛋,就算做到“不害”了。
至今印度是素食者最多的国家,有约1/3的人口是素食者。
我有个朋友,她劝素,会用到一个“阴险”的小秘诀:先劝戒五辛(也叫五荤)。
为什么呢?
“没了五辛,肉腥就压不住了,你看他还吃不吃得下。”
五辛有两种,一种是佛教说法:蒜、葱、洋葱、韭和兴渠。
而道教认为的五辛是:薤、蒜、韭、葱、胡荽。
那么现在纯净素的五辛戒,真的是为了劝素而发展出来的吗?
其实,五辛戒的历史比素食本身更古老。
在我们中国上古的典籍里,已经有“荤”字。但那时候说“荤”,并不是“肉食”的意思,而是指味道辛辣、气味大的菜。
不信的话,你看“荤”这个字还是草字头呢!
《庄子·人世间》中提到,当时的“祭祀之斋”要求“不饮酒不茹荤”,这个荤,其实就演变成了后来的五辛。
至于为什么斋戒“不茹荤”,是因为食“荤”会导致“气不洁”。
想象一下,假如你是一方诸侯,等到四方诸侯朝会,轮到你述职时,你一张嘴,天子脸都绿了——这小子,“口气”很大啊!
因此在上古,人们在遇到大事时,都要沐浴斋戒,这相当于是一种社交上的礼仪。
当然,“气”在古代还有着神秘学的含义,因此对于方术家来说,“气不洁”可不仅仅是嗅觉的困扰,还耽误人家修仙了!
这个“荤”从“辛菜”转化为“肉食+辛菜”,还是离不开佛教。
在大家的印象里,我国传统的素食者也大多是信佛的。
那么,汉传佛教的素食习惯是来自印度的舶来品吗?
△尸毗王本生图
其实并不然。汉传佛教的素食习惯,更像是“橘生淮南”的结果。
早在先秦,宣扬“仁爱”思想的儒家就已经是显学。
儒家的“仁”不仅作用于人,也会施及禽兽。
《孟子》中谈到:“君子之于禽兽也,见其生不忍见其死,闻其声不忍食其肉。”
至于佛教,上座部佛教(南传)的僧人至今允许吃“三净肉”。
而早期的大乘佛教虽然提倡素食,但是并非所有僧人都严格遵守。
一直到梁武帝颁布《断杀绝宗庙牺牲诏》,“不食肉”才正式成为汉传佛教的定规。这很难说没有儒家“仁爱”思想的影响。
中国佛教的素食又吸收了本土祭祀之斋的“荤戒”。《楞严经》中谈及五辛,认为五辛会使人“熟食发淫,生啖增恚。”
这就形成了所谓的“纯净素”,即一切来自动物(即所谓“有情众生”)的食物以及五辛都不吃,也不使用一切动物制品。
相比肉类,虽然蛋奶也会给动物造成伤害,但至少没有杀生,因此也有很多人选择吃奶、蜜和未受精的蛋。这就是“蛋奶素”。
在西方,最早的素食者要属于古希腊的数学家、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了。
毕达哥拉斯相信万物有灵,和人一样有灵魂的生命值得平等对待。
△毕达哥拉斯主义者庆祝日出
不过有一点很奇怪。据说毕达哥拉斯认为植物没有灵魂,因此可以作为食物。
但他还奇葩地认为,有一类植物是有灵魂的,那就是——豆类!
在古希腊语里,“灵魂”ψυχή跟“呼吸”ψύχω是同一个词根的。毕达哥拉斯相信豆子里有灵魂,或许跟豆子吃多会胀气有关。
大家都知道,豆类是素食者补充蛋白质的重要来源,毕达哥拉斯主义者恐怕是真的天天青菜萝卜了吧。
罗马帝国皈依基督教后,毕达哥拉斯建立的素食团体就逐渐绝迹了。
中世纪,除了一些被主流教会斥为异端的灵智论小教派还坚持素食主义,欧洲几乎没有人敢光明正大地宣称自己是素食者。
△戈雅,《宗教裁判法庭》
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,欧洲人才重新从伦理的角度审视素食。
在这期间,产生了两种现在比较常见的素食。
鱼素(Pescetarian):
鱼素主义者不吃陆地上的动物,但偶尔会吃一些海鲜。
他们认为低等动物没有发达的神经结构,生命活动基本靠反射,没有情感、也不会产生真正的痛苦。
素食/蛋奶素(Vegetarian):
狭义上的Vegetarian基本上就是蛋奶素(Ovo-lacto Vegetarian),也大多是出于“不杀害动物”的心理。
不过这个词也可以作为各种素食者的统称。
后来,由于生态破坏、环境污染、畜牧业工厂化,在20世纪又出现了更严格的纯素(Vegan)。
这种纯素又被称为“严格素食”,除了肉还不吃蛋奶蜂蜜。相比中国的纯净素,只不禁五辛。
纯素不仅在乎吃什么,还在乎生活中的每一处细节,是否会给其他动物带来苦难。
除了食物,纯素主义者也不会使用任何动物制品。
每个人吃素的出发点不一样,素食的最终目标也不同,所以对素食边界的定义也就自然不同。
对于习惯不同、阶段不同的素食者,我们素食者大可不必口诛笔伐,“开除素籍”。
从普通的杂食到严格的纯素、纯净素,需要一个过程。素食本身,不也是通往爱和理解的过程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