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欢迎访问自然食品官网!

自然食品•时尚素食

天然 / 健康 / 绿色 / 素食 / 原生态

全国咨询热线13323812512
自然食品-时尚素食-健康源于自然

新闻动态

 

推荐产品

24小时服务热线 13323812512

素食资讯

用统一的标准衡量人才,很难把真人才选拔出来

发布日期:2023-12-27 09:12浏览次数:


子谓卫灵公之无道也,季康子曰:“夫如是,奚而不丧?”孔子曰:“仲叔圉治宾客,祝鮀治宗庙,王孙贾治军旅。夫如是,奚其丧?”言虽无道,所任者各当其才,何为当亡也。

 

孔子谈到卫灵公,说他无道。季康子问:“既然他无道,为什么不亡国?”孔子回答,卫灵公固然不好,但是他有一个特点,就是能够用人,虽然所用之人不一定都好,但是他能够知人善任、用其所长。例如仲叔圉,即孔文子,办理外交;又有祝鮀,即卫国的大夫子鱼,有办祭祀的特长,所以让他办理宗庙之事;还有王孙贾,有军事特长,因此让他办理军旅之事。卫灵公这样会用人,哪里会亡国呢?

 

“奚其丧”,“奚”指为什么。“丧”,朱熹《四书集注》中说:“丧,失位也。”祝鮀、王孙贾等人在别人那里可能都用不上,但是卫灵公能够用人所长,为什么会亡国呢?可见,办政治用人,用正确的人非常重要。《群书治要》中讲到,用人最忌讳能不称官,即一个人的能力与所担当的官位不匹配。这有两种情况:一种是能力低的人被授予高官,另一种是所担任的职位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。

 

《群书治要·管子》中说:“明主之择贤人也,言勇者试之以军,言智者试之以官。试于军而有功者则举之,试于官而事治者则用之。”明智的君主选择贤人,这个人说自己很勇敢,就让他带军打仗;这个人说自己有智慧,就让他担任官职。“试之以官”,并不是立刻就任用,而是有试用期。如果让他去领军,能够有战功,那就举用他;如果让他试着做官,能够把事情办得井井有条,再任用他。所以现在考察、选拔官员,或是选用员工都有试用期,在试用期中观察这个人能否把事情做好,是否有真才实学。所以明智的君主选择贤人,“必临之以事而验其能”,这是避免“能不称官”的有效途径。

 

《群书治要·典语》中说:“夫料才核能,治世之要也。”“料”,评估、估量。估量人才的才能,考核他的能力,是治理国家的要务。“凡人之才,用有所周,能有偏达,自非圣人,谁兼资百行,备贯众理乎?”凡人的才能,用处都有一定的范围,能力也有偏通之处,并非每个人都是圣人、完人,谁能够兼通百行百业,明白各种道理?“故明君圣主,裁而用焉”,所以明智的君主都是衡量人的才能来委以重任。

 

“昔舜命群司,随才守位。汉述功臣,三杰异称。”历史上,舜能够垂拱而治,因为他任命百官时,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才能给予不同的位置。例如,任命皋陶断狱;任命契作司徒,掌管五伦的教化;任命大禹治水。每个人有不同的特长,所以他们擅长什么,就让他们去做什么,最后舜自己能够垂拱而治。

 

又如,汉朝表彰功臣时,萧何、张良、韩信被称为“三杰”,也是根据他们的功劳给予不同的封号。张良“运筹于帷幄之中,决胜于千里之外”,善于谋划,善于用兵;萧何“振国家,抚百姓”,最擅长治理国家、安抚百姓;韩信联百万大军“战必胜、攻必取”,最擅长率军打仗,是一位很好的带队将军。他们的才能不同,所以给予的封号也不一样。“况非此俦,而可备责乎?”更何况不是像他们这样的杰出人物呢?就是像张良、萧何、韩信这样的杰出人物,才能也有一定的不同,对于一般人则更不应该求全责备。

 

“且造父善御,师旷知音,皆古之至奇也。”造父是善于驾车的人,师旷是一个盲人,但是辨音能力很强,所以称为“师旷知音”,他们都是古代最神奇的人。但是假使他们彼此交换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和技艺,就会导致他们虽然竭尽全力,但还是不能够胜任自己的工作,因为人的才能是有偏通的。正是因为人的才能大概都是这种情况,所以不能不估量人的才能再委以重任。如果使用的是适当的人才,这个人能够胜任其职位,就一定会得到好的治理结果。

 

因此,团队的每一个人都有所擅长,比如有人擅长治理事情,能够把事情管理得井井有条;有人善于出谋划策,对团体的长远发展有很好的规划;有人善于做具体的事情;有人喜欢做文字工作;有人擅长人际交往;有人擅长讲课,等等。他们的才能不一样,要根据他们所擅长的不同,分配不同的任务,这样才能够各尽其才,才堪其任。

 

“或有用士而不能以治者,既任之不尽其才,不覈其能,故功难成而世不治也。”有的君主虽然任用这些士人,却不能够把国家治理好,因为虽然任用了他们,但是他们的才能却没有充分发挥,也没有根据他们的能力给予适当的位置。所以“功难成而世不治”,很难获得功效,国家也得不到治理。

 

“马无辇重之任,牛无千里之迹。违其本性,责其效事,岂可得哉!”马没有像牛一样负辇耕地的任务,牛也没有像马一样奔跑千里的能力,如果违背它们的本性去任用,还希望能够有成效,这怎么能够做到呢?任用人才也是如此。

 

“使韩信下帷,仲舒当戎,于公驰说,陆贾听讼,必无曩时之勋,而显今日之名也。”假使让韩信对战争的规划运筹帷幄,让董仲舒去率军打仗,让断狱的于公到处游说当外交官,让陆贾判断案子,结果一定获得不了他们以前所获得的功勋,也不会得到今日的显名。因为韩信不善于筹谋,只善于打仗;董仲舒是一介书生,只擅于通古博今;于公刚直不阿,能够断狱却不擅辞令;陆贾擅于辞令,却缺乏断案的魄力和决心,如果将他们安插错位,结果自然不尽如人意。

 

这些道理在现实生活中,也有很强的针对性。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,上大学时学习一门专业,但是毕业后找工作却才非其用,他所从事的工作与所擅长的专业无法匹配,大学四年的工夫也都白白地浪费了。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各有所长,不可能尽善尽美,所以如果用统一的标准衡量人才,很难把真正的人才选拔出来,特别是一些奇才,很可能会被统一的标准所遗漏。

 

例如现在的高考,所考的题目都是统一的,如果考生要进入一流的大学,所有的功课都必须均衡发展,如果有偏科,很可能会与自己理想的大学失之交臂。事实上,往往有人在某一方面有突出的天分,但是在其他方面不一定非常完美。如果按照统一的标准衡量、选拔人才,国家很可能会失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。在找工作时,很多公司还规定不是“985”“211”的学历不能来工作,这也会使很多奇才被拒之门外。中国古人告诉人们,选拔人才要不拘一格,特别是对于那些奇才要有特殊的选拔标准。

 

这一章主要是论知人善任的重要性,也有启示季康子的意思。潘维城《论语古注集笺》引《论语述何》:“举三臣,以励康子也。”孔子列举这三位臣子,实际上是勉励季康子。虽然三位臣子不是完人,不足称道,但是他们侍奉卫灵公,比鲁国的三家大夫侍奉鲁君要好得多。

——摘自《群书治要·论语讲记》

1332381251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