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然 / 健康 / 绿色 / 素食 / 原生态
反了春,冻断筋。
二三月,初春的暖阳一度让人以为夏季就在眼前,有一种“暖风熏得游人醉”的感觉,可谁知,春季后期(三月底、4月初)的气温却也会跟小娃娃的脸一般,说变就变,收起来的羽绒服不得不再拿出来裹在身上,这种使人难以适应的“善变”天气,就是通常所说的倒春寒。
而冷空气的这个“回马枪”,却也让四种可怕的疾病伺机接近我们。
消化系统疾病: 脾胃很怕忽冷忽热
春夏养阳不生气。春天,大地一片生机盎然,顺应时节,这时我们的心情本应该是很愉快的,要避免生气,如果跟自然不一致,就容易生病,进而可能影响到脾胃功能,产生脾胃疾病。
天气刚开始回暖时的情况,到了倒春寒,天气乍暖还寒,忽冷忽热对脾胃伤害很大。
中医讲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,阳气与脾关系密切,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湿,也就是影响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。而“倒春寒”关键的点就是“寒”,寒容易伤脾阳,所以,这个时候一些脾胃问题就容易找上门。
倒春寒期间,对于一些老病人,如果本身脾胃就不太好,而最近又加重了;或者不想吃饭,一吃就拉肚子,胃疼胃胀、恶心;另外,如果称体重发现自己体重下降得非常快,大便发黑或出现了低烧、贫血等,这些都是报警症状,尽管可能与倒春寒在捣鬼有关,但遇到这些情况,还是应尽早到医院及时诊断治疗。
胃部饱胀是最常见的症状,如果症状较轻,又没有以上报警症状,张声生建议,可以用大麦茶加点陈皮来调理,有疏肝理气、消食的作用。另外,合欢花、茉莉花,加上一些大麦泡茶饮,也会有一定的疏肝、解郁、消食的作用,可以到药店买点,自己泡着喝。比如上面张女士的孙子,除了单纯的呕吐,别的情况都还好,就可以做一些调理。
想要躲开倒春寒带来的脾胃疾病,要注意以下五点:防寒,衣服别脱得太快;增加户外活动,春天应慢慢增加活动量,让机体慢慢地激活起来,增强自身的抵抗能力;同时,也要少吃寒凉食物。
中医认为,春夏养阳气,一定别吃太寒冷的东西,寒冷东西容易损伤脾胃,固护脾胃在春天非常重要;避免生气。春天,大地一片生机盎然,顺应时节,这时我们的心情本应该是很愉快的,要避免生气,如果跟自然不一致,就容易生病,进而可能影响到脾胃功能,产生脾胃疾病;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。春天容易犯困,要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,提高自身免疫力。
做到了这些,倒春寒脾胃病也就离你远了一步。
心脑血管疾病: 护好血管有四个法则
春天阳气是升发的,但是此时阳气还不足以抵抗自然界阴气的旺盛,所以我们捂一捂,护住我们的阳气,同时也能及时地抵御倒春寒来偷袭,这样就能减少心脑血管突发事件。
春天不可薄衣,令人伤寒,不过五一不要收羽绒服,这是因为每年的4月份左右,也就是晚春的时候往往会有冷空气的突然降临,这种气温的不恒定对心血管病患者来说是个严峻的考验。
气温一降,医院紧急入院的患者就会多起来,很多人会发生脑中风,甚至只因为洗了个澡,洗澡时气温相对偏热,洗完了血管又是收缩的,家里暖气已经停了,自然环境还是以阴盛为主,偏冷,就会出现急性的突发的心脑血管事件。
春天阳气是升发的,但是此时阳气还不足以抵抗自然界阴气的旺盛,所以我们捂一捂护住阳气,同时也能及时抵御倒春寒偷袭,这样就能减少突发事件。
心血管病中医的急救方法很多,比如苏合香丸、安宫牛黄丸,我们研制的宽胸气雾剂等,都挽救了很多生命。
当我们心脏不舒服时,内心是很恐慌的。可能也无法界定这时不舒服到底是心源性的还是非心源性的,但这时我们可以去含服这些中成药,它们不像硝酸甘油扩血管的力量那么强,所以也不至于会使不适合含的人含了造成一定的风险。当然,如果说频繁发作,伴有汗出这种严重情况,就不能只靠自行含服这些药物来解决了,得及时就医。
如何去保护血管,可以用《黄帝内经》上的几句话来概括:
第一句话,叫“法于阴阳”,就是说我们首先要遵从自然界的阴阳大法。比如说春天的特点就是阳气生发,那么我们就要顺应这个自然去慢慢地把身体舒张开,慢慢地增加活动量。
第二条是和于术数。术数其实就是古代的一些导引,我们可以引申为要参加适当的运动。“很多人在这方面存在误区,第一认为干活就是运动,实际干活是一种机械动作的重复,严重时甚至是对身体的劳损,而只有运动才是能够去舒展我们的血脉”,董主任提醒,慢慢溜达也不算运动,因为我们要的是一种有氧运动、适当的运动。对于老年人来说,可选八段锦、太极拳等,这些都是非常有益健康和舒缓我们的筋骨血脉的活动。
第三条是食饮有节,我们吃东西一定要合理合度,结合春天这种生发的特点,可多吃些偏心偏干偏温的蔬菜,如豆芽、香椿、荠菜等,升发阳气。
第四条就是起居有度,我们既不要睡太晚,也不要起太晚,因为春天要求早卧早起,希望大家顺应自然界的潮流,天人相应,养出好血管、好身体。
关节炎: 养护关节“一摩二刮三绷四勾”
以膝关节为例,假如上下楼时觉得腿打软,就有可能是关节软骨薄了,或半月板有损伤了,或滑膜有些轻度的炎症了,这时应该到医院去看,如果医生说你有点髌骨软化,实际上就是髌骨关节已经有了早期炎症。
患上关节炎,关节就会像个气象台,明天要刮风、降温,今天就会有感觉,骨科门诊每逢天气变凉、倒春寒看病人数就大增,其中大部分患者都是来看骨关节炎的。
为啥关节炎与天气变化关系如此密切?骨关节炎是中医说的“痹症”,“风寒湿三气杂至,合而为痹也”,风大、寒气大、湿气大侵犯人体时,就可以引起“寒之凝固”,引起机体功能的降低、血液循环的降低,而血液循环降低可以引起关节滑膜滑液的代谢、关节液的代谢产生一些障碍,引起体内的酸性物质沉着,又排泄不出来时就会造成神经刺激,引起疼痛。
骨关节炎是一个老年病,不可逆的。人体在30岁以后,关节软骨开始变薄、退变,肌肉也开始退变,到了老年,肌肉、关节退变了,“筋不束骨”,就可以引起骨关节力学的改变,引起骨刺、骨质增生等,刺激滑膜产生炎症,患上骨关节炎。
有两个信号提示可能患上骨关节炎。一是上楼梯腿打软。“以膝关节为例,假如上下楼时觉得腿打软,有可能是关节软骨薄了,或半月板损伤了,或滑膜有些轻度炎症,这时应到医院去看,而医生就诊后,如果说你有点髌股软化,实际上就是髌股关节已经有了早期炎症,这要得到高度的重视”,温建民说。第二个信号是关节怕冷、怕风。此时,就需要及时预防、治疗了。
说到预防关节炎,要“七分养三分治”,不要总是去爬楼、做激烈的运动,“关节要省着用,不能用得太很。一天跑步跑十几公里,还想着要你的关节像一个好关节一样,不可能的。我主张的运动是游泳,做有氧运动。每次运动掌握在半个小时到50分钟,不要超过一个小时。”温建民主任说。此外,也要少去寒湿地方,少吃冷饮。
养护骨关节可以“一摩二刮三绷四勾”。“一摩”,从大腿开始按摩,一直按摩到小腿,用时3~5分钟;“二刮”,用一只手的拇指、食指、中指掐着髌骨,贴紧皮肤,上下推,刮一分钟,揉三五下;“三绷”,年轻人绷脚得时间长,可5~10分钟,老年人可以绷脚3分钟左右;“四勾”,勾脚一分钟。建议一天做两到三次。
呼吸系统疾病: 易感人群当心中招
倒春寒来临时,是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期,稍不留神就感冒发烧。最容易中招的有三类人:本身患有呼吸系统慢病的人;其次是65岁以上的老人、孕妇、儿童;另外,工作压力大、经常加班、生活不规律的人群。
呼吸系统疾病往往发病急,一些患者发病后体温会迅速窜到39℃以上。其次是病情重,例如一些慢阻肺急性加重的病人,会因天气的变化、病毒和细菌的感染而再次发作,再次住院。“有的人看气温一上升,就马上把防寒服洗得干干净净放在柜子里,其实冬衣没必要收得太早”,张洪春建议大家这段时间里尤其要关注天气预报,做好防寒保暖。
对压力较大的加班族来说,要注意生活规律。老年人或者慢病患者要注重饮食的调理,可以吃一些太子参、山药、百合等药性平和的中药,提高机体免疫力。
普通人群中招倒春寒后,出现感冒发烧等症状时,通常会自行去药店买一些退烧药来缓解。但需要提醒的是,如果体温持续三天不退,48~72小时以后对症处理的效果不好,或出现病情继续加重、咳嗽明显、有时胸痛的情况,就要马上来医院就诊了,这可能是肺部感染的迹象。呼吸系统慢病患者如果出现了发烧、症状加重,用原来的药物控制不了症状的情况,也要到医院及时救治。
中医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其实是很有优势的,患流行性感冒后中医可以使患者快速退热,而且具有很少反弹的特点。研究表明,中药的复方汤剂和常用抗病毒西药达菲的退烧作用没有很大差异,这项成果形成了一个新药叫金花清感,现在已经上市了。
另外,中医可以预防呼吸系统慢病的急性加重,防止患者再次住院,或使患者下次急性加重时症状变轻。对于一些疑难性疾病,例如肺纤化、间质性肺病等患者,中医可以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,使患者食欲改善,体重增加,气短减轻,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。